《水境》:描绘世界湿地和生活在那里的人们
2020-02-07 17:15:37
  • 0
  • 0
  • 2

2020-02-04

内德·彭南特-雷


弗雷德·皮尔斯和简·麦格维克的新书展示了世界上一些最著名的湿地的历史和可能的未来。



“圣经说,上帝将大地从水中分离出来,如此便诞生了世界。如果是这样,上帝大概忘记了湿地的存在。”


“湿地”一词让人想起的可能是荒凉的沼泽。这里只适合一些鸟类生存,一旦季节允许,就连鸟儿也会离它而去。实际上,湿地是指永久性或周期性地被水淹没的地区,可能包括各种丰富的生态系统,如沙滩、珊瑚礁、淡水泉或高山草甸等。


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吴哥等许多令人赞叹的人类早期文明的孕育和发展都离不开肥沃的湿地。



古老民族数百年来所熟识的道理,如今也越来越多地被科学界所认可:湿地可为洪水和潮汐等极端天气提供缓冲。虽然水位不深,但它们却发挥了巨大的碳汇功能。《湿地》的作者之一弗雷德·皮尔斯解释了沿海生态系统吸收二氧化碳的速度比成熟热带森林的净速度快好几倍的原因。


这本书用出色的笔触和图片介绍了世界上最著名的几个湿地的历史,以及这些潮湿、水土交融的狭长地带未来可能面临的问题,并且还记录了一系列糟糕的管理失误。


许多湿地都被抽干或因大坝建设而干涸。举例来说,尽管唐纳德·特朗普喜欢将联邦政府称为需要排干水份的“沼泽地”,但据我们了解,联邦政府实际上才是美国在1780年至1980年之间失去了一半以上湿地的主要原因。其中就包括几乎被抽干的密西西比河洪泛平原。密西西比河经常会洪水泛滥,冲毁防洪堤坝,从而形成了洪泛平原。


但是,本书还介绍了许多人类与湿地生产和谐共处的案例,而且提到了人们近年来对湿地重要性越来越多的了解,以及为保护和恢复湿地所作的不懈努力。最令人振奋的案例研究之一是青藏高原边缘的若尔盖草原,湿地修复计划让鸟类又重新出现在那里,其中包括脆弱的黑颈鹤。


下面我们精选了弗雷德·皮尔斯和湿地国际首席执行官简·麦格维克所著的《湿地》一书中的图片。该书2020年2月2日由HarperCollins出版。


印度的洛克塔克湖曾经驻扎着成千上万的渔民。他们每年大部分时间都呆在水面上,用传统技艺捕鱼。但是,该湖的生态平衡却被上游修建的水坝给毁了。政府现在禁止人们在那里居住。(图片© Peter Adams/Getty Images)


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过后,新奥尔良的一条公路上,两人划船穿过洪水。密西西比河流域湿地遭到破坏,导致洪灾更加严重,因为这些湿地本可以吸收大量涌入城市的海水。(图片© Mario Tama/Getty Images)


印度南部喀拉拉邦曾经风景如画的回水地区的水道已被南美的入侵物种水葫芦堵塞。在这之前,这里沼泽的水被抽干,这也增加了季风暴雨引发洪水的风险, 就像2018年发生过的那样。(图片© Fred Pearce/Wetlands International)


2013年陆地卫星拍摄的威尼斯泻湖的图像。潮水上涨、疏浚、土地开垦和河流改道等因素将沉睡的威尼斯泻湖变成了一个大洋湾,让这座“水上城市”时常处于被吞没的危险中。(图片来源: NASA)


威尼斯低洼地区的游客和居民需要躲避时常发生的洪水。在2019年的洪灾中,威尼斯85%以上的地区被淹,造成两人死亡。(图片© Stefano Mazzola/Awakening/Getty Images)


印度洋2004年节礼日发生的海啸摧毁了印度尼西亚亚齐省的海岸。人们为了修建鱼塘而清除了沿海的红树林,这加剧了海啸造成的破坏和人员伤亡。亚齐的Alue Naga村村民们在这里重新种下了红树苗,未来它们不仅能够成为抵御洪水的屏障,还能够恢复沿海生态系统,让当地的渔业重现活力。(图片© Abdul Hadi Firsawan/Pacific Press/Alamy)


渤海边上的大连市,一家农贸市场上待售的海鲜。渤海沿岸的大部分滩涂已被改造成工业和农业用地,2010年的重大石油泄漏曾给当地生态系统带来重创。(图片© Arthur J D/Greenpeace)


只要有机会,大沼泽地国家公园里的野生动植物仍会焕发出勃勃生机。美国最大的淡水沼泽也不例外。这种东部的菱纹响尾蛇是这里所特有的。到2000年,大沼泽地的面积已不到之前的一半。自那时以来,湿地的修复工作已经耗费了数十亿美元。(图片© Chris Johns/NG Image Collection)


四川省青藏高原上的若尔盖湿地在在上世纪几乎被抽干了。但是现在,这些引水沟渠都被堵上了,效果喜人。(图片©董磊/naturepl.com)


穿越坦桑尼亚的鲁菲吉河是非洲第六大河。它不断变化的流量和不停带来的淤泥滋养着印度洋沿岸三角洲的红树林沼泽。但是上游在建的大坝有可能破坏这条河脆弱的水文状况,破坏三角洲的土壤肥力。(图片© Michael Poliza/NG Image Collection)


前苏联时期,俄罗斯将大量的泥炭沼泽排干,并挖走泥炭用作电厂的原料。在苏联解体后,干涸的泥炭地特别容易发生火情。2010年,创纪录的热浪席卷全国,各地泥炭地火情频发(包括首都莫斯科附近),造成了极度危险的空气污染。现在,俄罗斯正在启动湿地回湿计划,比如梅施拉国家公园中的湿地修复计划。梅施拉已成为生物多样性的瑰宝,高地上长有松树和桦树,沼泽区则生长着橡树、柳树和赤杨。 (图片© Alexandra Mudrats/ITAR-TASS/Alamy)


潘塔纳尔湿地是世界上最大的湿地,生活着喜欢湿润环境的美洲虎。潘塔纳尔湿地横跨巴西、巴拉圭和玻利维亚,这片广阔而偏远的土地上遍布泥泞的水流、湖泊和季节性淹没的草原,林间遍布着岛屿和盐田。图片© Rafael Hoogesteijn/Panthera Brasil)



翻译:于柏慧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